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DRINKING: A LOVE STORY” Caroline Knapp 『酩酊:一個酒與愛的故事』卡洛蘭 柯奈普



一個出生於中上階級的家庭裡,成長過程被優雅的康橋大學城氛圍所環伺,同時以優等成績畢業於布朗大學(長春藤盟校之一)。父親是波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母親是一位藝術家,身為家中最小的女兒,理應有享受不完的親情特權與取之不盡的愛,然而從高中時期開始,便不自覺得對酒產生一種莫名的喜愛,大學時期更與酒成了莫逆之交,遑論畢業之後整個沉迷於酒類已經到了無以自拔,幾乎失控 ...... 在生活裡失控,在愛情裡失控,在親情裡失控,在友情裡失控,最後連自己理性行為也失去控制....

對於心中不時出現與道德相悖離的想法時,會有不安和罪惡感,試圖做出家人期待的模樣,與達到外界普世認同的身分與成就,如此壓迫感日夜積累,終於讓她鎮日以為只有酒才能讓她脫離這些抵觸,家裡的寧謐氣氛似乎成了自己脫序行為的沉默背景。只有讓理性浸泡在酒精裡,感性才能脫穎而出,呈現出『她以為』她想做到的形像,規避現實的曲折,躲進酒精裡的虛幻委實。

Knapp在這本酩酊著作裡,以自傳的方式描繪自己如何長期以來與酒為伍,到最後成了人人口中避之唯恐不及的『酒鬼』、『酗酒者』。身為酗酒者在生活各處角落藏酒已經不足為奇,Knapp在一次與男友家人的初次聚餐裡,為了喝酒,席間不斷藉口離席,其實她只是跑到飯店隔壁的酒吧,一次又一次將威士忌一飲而盡,直到男友發現她的異狀。十多年來與酒抗戰,甚至還有厭食症雙重病症同時侵襲,在AA(Alcololict Anonymous)匿名戒酒協會裡,分享經驗的酗酒者,有時同時擁有酒精和毒品,或是酒精和貪食症,亦或者酒精、毒品與賭博等雙重或是三重癮,讓人驚覺原來人身上的癮就像是一條隱形枷鎖,一個稍不留意,一輩子都將受到牽制。

癮決不能只靠意治力控制,Knapp就點出一個有趣且真實的例子,下次如果你想拉肚子時,看看能不能利用意志力去控制,有經驗的我們都知道,這只是靠忍功,沒多久,還是需要緊急找化妝室。癮它不只已經呈現出病態,同時需要心理輔導,甚至已有醫學研究證實酒癮可能是基因作祟,偏偏亞洲人天生基因對酒精代謝差,酵素乙醛分解慢,這項例證說明為何亞洲人不易染上酒癮,但病態並不代表變態,變態有時只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替他人不當行為,所做出 『自以為』超凡道德感的精準判讀結論,荒謬至極。

Knapp在這斷酗酒的歲月裡,寫作事業卻越做越好,她不僅沒因為宿醉而丟掉工作,卻也因為酗酒的黑暗身分,令她更想藉由一份高尚正職,向世人證明酗酒一樣可以做大事業,從中Knapp更揭露出所謂『高功能酗酒者』的雙重生活,在她參與的匿名戒酒協會中,裡頭不乏一些高知識份子,如博士生、律師、醫生或是大企業老闆,白天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受人尊崇,離開了職場,搖身一變,成了另一種專業人士---『專業酗酒者』他們外表都光鮮亮麗,沒人知道他們隱藏的另一個身分,因為他們都擅於隱藏,這是否也隱含著卡洛琳可能身陷白天黑夜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其實說穿了,她還是她,只是在不同的位置,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試問,有誰不是這樣, 常常有角色錯亂的感覺。Knapp因身陷酒癮的快樂與悲傷情緒裡,讓她更深切真實的撰寫出,人們害怕面對的現實,有時這些故事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在隱藏的事實。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Let's take the long way Home 一路兩個人



作者 葛兒.卡德微(Gail Caldwell) 普立茲獎評論類得主,著有(回憶:強烈的西風)

在新書區看到一本關於友情的書,當下忽然想起一位朋友,
以為看著這本書,可以順便想念朋友,其實也不錯...

還沒翻開書,就看到一段字「一輩子不能失去的朋友,妳有沒有?」

接著,「這是個很老很老的故事 我有個朋友,我們甚麼事都分享,然後她死了,我們也共享這件事。」 我開始遲疑了,這些沉重的起頭和我的情況非常不一樣,我的朋友還好端端的呼吸著,甚至恣意享受人生,如何藉由這本書想念朋友? 很奇怪的邏輯,但我還是為這本書在書架上空出了位置,因為它已在躺在我的書桌上了...

一開始葛兒敘述如何與卡洛蘭相識,卡洛蘭本身也是一位知名作家,著有(銘酊:一個酒與愛的故事)、(兩個一夥:人與狗間的微妙友情),真正友情的開始是在一次匆匆聚會後的幾年一次偶遇,接著他們一起分享生活裡大大小小細節,共同對運動的熱誠、對小狗的真摯情誼,當然還包括當對方陷入愛情裡,另一方會適時悄悄移開友情位置,那份不打擾卻用心祝福的至情至性,然而失戀時的陪伴,也總是不缺席。給予彼此很多發展其他感情的空間,卻又能常常膩在一起。

書一頁一頁的翻開,當左頁的厚度越來越薄,右頁的厚度一點一滴增加了心情晦澀感。

卡洛蘭從發現肺癌到死去,不過是幾個月的時間,一連串從醫生那方不段釋放出壞消息,都是「現在能做的就是讓她好過一點,或是拖延病情惡化..」所有的治療只是自私的希望她可以晚一點點離開,哪怕是短短幾小時... 當被診斷出是肺癌當天,卡洛蘭對葛兒說的第一句話是「妳生我的氣嗎?」 該生氣嗎? 該為了她過去每一次抽菸的爭吵生氣,還是因為她不久就要死去的事,生氣?

氣自己對朋友發生這麼嚴重的問題,只能束手無策,那種感覺就像有一晚葛兒在醫院,她說:「從病房盯著外面走廊的燈光,感到這條路無比決絕,終點似乎是終點,像開車撞倒一堵磚牆,牆後甚麼都沒有,我想,那是我生命中最淒涼的時刻。」人活著,卻得面對一個如此熟悉的生命,曾經活的如此真實,全身的活力彷彿一輩子都用不完,但下一刻卻在自己面前一分一秒減慢呼吸的速度,你知道她即將消失不見,使盡全身所有力氣卻怎麼也拉不住她...

卡洛蘭還是清醒的時候,她跟葛兒說,「我想念我們,我想念我們一起生活」

葛兒在好友離開八年後,寫下這本書紀念她,以一種半自傳方式,從描繪自己的過往與剖析自己的個性中,這些敘述都成了與卡洛蘭之所以會成為至交的重要線索,沒有多餘贅字在兩人情誼上多所著墨,以真實又深刻的發生,來訴說對這段友情的難得與珍貴。除了友情,他們都是愛狗人士,一起遛狗時間,成了彼此不可或缺的相聚時刻,當卡洛蘭走後,死亡又再度出現在葛兒的眼前,唯一陪伴她的...狗,因衰老即將死去,她跟牠說,「去找卡洛蘭」,「於是心裡的淚水無法表達哀傷時」,是一種甚麼樣的情況,而我們一路走來始終被教導著,面對這些至慟,我們過的去的,心可乘載的重量,當然包括這無形的幾千幾萬噸殤,年紀小,你可以隨意哭喊,直接表達你的感受,年紀越大,就被迫要懂事的隱藏情緒。

葛兒她任由情緒滿溢出她的生活,於是在她不自覺的情況下,她讓自己的生活默默地跟著卡洛蘭離開,直到她對著空氣跟卡洛蘭說:「難道我就照樣下去嗎?」

卡洛蘭的死去對葛兒的影響,就如她自己的體悟,「面對眼前的死亡,那種感覺是你從再多書本的內容裡,怎樣也無法揣測或想像的到。」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會驚覺到它所帶來的一股強烈又無形的力量,將你捲入大浪裡,瞬間沒了呼吸,沒了感覺,當你重新又被捲到岸邊,失去的不只溫度,還有你對情感的熱度,彷彿置身事外,但又不時陷入一個無由來的悲傷情緒裡。你以為接受了死亡經過的事實,但光想到那個死去的事實,就足以將你重新逼進地獄邊緣。八年過去,從未停止對好友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