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泅泳於死亡之海:母親桑塔格最後的歲月》


「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的寫作方式,而我的生活充滿引言」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 ,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十五歲即三級跳進入芝加哥大學,二十四歲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其寫作範疇之廣泛,包括小說、歷史、評論家、攝影、戲劇、藝術等,她在美國已豎立起不可動搖的文壇重要支柱,即使寫作範圍之廣,部部著作皆廣為傳頌。
這本由她唯一的兒子大衛‧里夫所撰寫的回憶錄中,一路陪伴母親抗癌經歷,讓他重新認識這位站在文壇頂端的母親,逐一窺知桑塔格在最後的生命盡頭仍舊發揮她異於常人的「樂觀」特質,如何在經歷兩次的癌症之後,在第三個癌症又敲敲進駐全身的血液裡頭,她,一本初衷相信一切將會如同前兩次一樣,化險為夷。當然,這次希望之神沒在她的期望裡停留太久,短暫的給予一絲光線,但很快的化明為暗,就像快要耗盡的電池,從明亮的光源,漸漸轉為昏暗的線條,然後熄滅。
從這本回憶錄裡,看到即使再堅毅的個性,再多的生命經歷,以及更豁達的人生觀,面對死亡的逼近,你只是無路可退,原來自己就是這麼沒了,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活著的線索,將只是一抹記憶,隨時有可能被淡忘或遺忘,但對某些人來說,逝去是ㄧ種無法輕易擦掉的過去。
我想,間接接觸死亡比直接面對它更令人窒息!

直接面對死亡只是呼吸逐漸趨緩... 然後每一次的換氣時間加長,長到你以為斷了氣,結果又深深的吐一口氣,接著以為只是再用力的吸一口氣的同時,其實心跳已經慢慢歸於一條直線了..... 但是間接接觸死亡有時卻讓人在往後的日子裡,活在空虛悲痛的輪迴裡,因為一大部分的自己恐怕已跟隨和自己關係非淺的逝者一起埋葬了,聽起來傷感,但對於走不出死亡巨輪輾過的人,有可能就一直活在走不出的悲痛裡,行屍走肉應該可以多少形容這樣的生活吧!

新生命到來所流下的眼淚叫作「喜悅」,生命的離去時掉下的眼淚叫作「絕望」。

我們都是無比歡喜的迎接新生命的降臨,過程中充滿喜樂與正面能量,對於死亡,即使讀再多的書,看更多電影裡發生的故事,當它迎面而來之際,還是會慌,還是會想逃,更不想去面對與接受,我們都太容易沉醉在獲得的表象裡,卻又不想了解失去的深層意涵。失去終將失去了,就是回不來了,但生活該如何繼續.....


每個人都曾在很近的距離裡,和死亡間接面對面,那時你以為可以擊退它,隨著一天一天過去,當你發現自己層層失守的時候,死亡已悄然在你的面前,它在等待,等待你將手中「那一丁點的希望」從拳頭裡的縫隙輕輕滑落,然後死亡便凌駕生命揚長而去.... 從我們被帶來這裡開始,這過程就不曾改變過,然而我們又為什麼如此放不下,每一個離去的人都或深或淺的代表著我們為何在這裡的意義,他們是我們連接這世界的證據,隨著他們慢慢離去,你會發現,最後留下的人,到底為甚麼而存在,生命的意義已被破壞的徹底,但還是要留下來,因為會有新的聯繫線索,等著和你未知的生命經歷重新連結上。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只有「五個按鍵」的手機

剛剛從一本雜誌裡看到一篇有趣報導一位印度設計師維亞思設計一款非常簡陋只有五個按鍵的手機,面積為8公分乘3.5公分,五個按鍵分別是開機、關機、和三組可以設定電話號碼的按鍵,沒有SIM卡、照相等功能,甚至連數字按鍵都沒有。當然它不可能在這超速的年代裡獲得青睞,頂多只是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或者可以考慮買來給孩子使用,方便家長想掌握孩子行蹤的利器,又可預防每個月收到他們用手機聊天的驚人通話費帳單,雖說這樣的手機看似初階設計,但確實有它的存在性和市場,對一位深居簡出的人,他()所要聯繫的人的確不多,這樣的手機也許剛剛好可以滿足這種簡約生活型態的需求。

但令人省思的是,打開手機裡的聯絡資訊,裡頭可能數百筆電話號碼,甚至上千組聯絡號碼,當有事需要找人聊聊時,看著電話號碼,卻是一通都打不出去,如果現在只能用設定三組電話號碼,生命中的三個電話號碼你會設定為誰?當你無助時,可以找誰?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新」、「舊」之間的取捨



現在科技的進展,促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只剩下手裡的那一機...

最近在親朋好友的勸說之下,終於晉身為智慧手機一族,在還沒更換之前,我小心翼翼的呵護那支用了九年多的Nokia,儘管「它」的螢幕隨時因為鬧脾氣而甚麼都看不到,有時忽然有聲變無聲,機身老舊到電池隨時會掉落,用了膠帶將它的「背面」和「正面」緊緊黏貼著,就怕「它」無預警的支離破碎。

不想換手機,除了對功能沒要求外,舊舊的承載了無數的悲喜,
「它」扎扎實實的記錄了我過去九年多「有血有肉」的生活,
「它」曾讓我開心大笑,也曾使我傷痛落淚,
就連 「分手」這檔事,也曾透過「它」幫忙完成的,事後又看著這個熟悉的號碼,默默掉淚,彷彿這才是整個過程的完美告別。
確切來說,「它」也竊聽了人生重要的幾個階段,
所以那麼多的過去牽扯,讓人真捨不得遺棄「它」,
但同時「它」也成了逃避現實的藉口,
直到連家人的來電「它」都在逃避,
於是我開始想,如果不用手機,生活將會變成怎樣,
然後腦袋忽然出現一個畫面:『一個人躲在一個角落,

四周都是人,但是他們就是聽不見你!

天阿! 會是這樣的結果嗎?
雖然很享受獨處,但只剩下一個人確實令人恐慌...

一位深交的朋友也即將到另一個城市生活,聯繫上可能更少了,
人際關係看似要崩盤了....

於是在諸多情況的衡量下,我讓那支九年多的手機靜靜的躺在抽屜裡,
然後開始適應手上這支新玩意。

還不知道新手機讓聯繫產生了甚麼新變化,
但它的確帶來許多便利,
它延續了我與遠方朋友的對話,
但有時它讓對話變成一種等待,
卻又冷不防成了一份期待與驚喜,

還有一個奇觀,當一間店的手機響起,你會發現一半以上的人都低頭在尋找他們的手機,因為大家都把來電鈴聲設定為「蟋蟀聲」,連簡訊的聲音都志同道合,於是一支響,全部的人都忙著找聲音來源... 另外,當和朋友享受一頓美食的同時,菜剛端上來,你需要等朋友照完令人垂延三尺的菜餚之後才能開動,因為他們需要即時連線,與未在現場的朋友們分享...有時一等就是幾分鐘之久,而且每一道都要等,如果以ㄧ個set來說,從白酒、開胃菜、湯、麵包、主餐、甜點到咖啡就是一連串的等、等、等...

對我而言,它讓連絡不到我的人少了擔心,
對別人而言,它加速了聯絡我的速度,

但好笑的是,手機並沒有額外附加網路功能,
如果朋友看到我掛在網上,
只是因為我碰巧經過無線網絡的空間裡,
當你打出「Hello, friend」
得不到任何回應,
不是故裝神祕,只是我又不小心離開了有網路的地方,

「很抱歉,我親愛的朋友」,
新手機對我生活沒多大改變,可能還是會漏接您的來電,
但不會突然聽不到聲響,
還有螢幕永遠會出現「親愛的朋友」你的來電顯示...
我會依循螢幕留下的這些證據,
不管是簡訊或是未接來電,
一一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