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The Autobiography of an Execution 在死刑台前的告白



















作者: 大衛 道 David R. Dow
是一位傑出教授,任教於休士頓大學法學院。他同時也是「德州辯護律師服務」(Texas Defender Service) 的訴訟主任,該組織是專門代表死刑犯的非營利法律援助組織。身為一名上訴律師,在過去二十年內,他代表了超過百位死刑犯。

畢業於萊斯大學及耶魯大學,他與馬克.道 (Mark Dow)共同擔任《Machinery of Death》的編輯,其他著作包括《Executed on a Technicality: Lethal Injustice on America’s Death Row》及《America’s Prophets: How Judicial Activism Makes America Great》。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和其他重要出版品。目前與他的夫人、兒子和一隻狗住在休士頓。(簡介取自本書介紹)

原以為作者會以他職務關係,超乎想像與死刑犯近距離接觸,然後我們得以從旁窺知他們黑暗面將臨之際,驅使他們喪失理智或是有預謀犯案的複雜詭譎心態,結果卻是好奇的部分沒有獲得解答,進而得知更多民主聖地的美國,是如何放縱與輕蔑死刑犯的人權,或是說他們難以得到平反的冤死。更多想說的是,死刑的廢除與否能廣泛的討論,尤其在本書主角之一亨利死刑判決裡,有太多待釐清的疑點,作者身為其辯護律師更身信他的無辜,但他仍伏,相信此書內容將再度掀起全球人權團體的關注。

其實當大家廣泛的探討死刑應該被廢除,可是有多少人想到被害家屬的破碎心情與來不及說再見的殘酷告別,大家要撻伐的應該是冤獄部分,從法制的條規與整個審案過程的公平正義去省思,這樣才能避免死刑誤判或是更多冤獄難以申冤。每當看到人權團體為死刑犯請命時,心理不免會有一個聲音是「那又有誰能讓那些無辜的受害者重新活過來。」到底誰無辜,誰需要被同情,如果只是鄉愿的同情看似弱勢的一方,但其實角落裡還有更多來不及平反的早逝生命被遺忘。或許很多人難免有一種有錢判無罪,沒錢判死的人為缺失所造成的不平之鳴,但這一切關乎法官個人的道德公平正義應該超越一切專業領域,這跟是否廢除死刑並沒直接關係,不是嗎?


如果法院死刑判決確定,家屬選擇原諒,或許可以從善如流重新評估死刑可行性與否,也許無期徒刑取代死刑判決,但反之,是否應該依法執行。常常我們可以在社會新聞中,看見許許多多泯滅人性的殘酷殺害,被害人的死狀令人不忍觸睹,悽慘無比,但反觀執行死刑方法卻很人性,注射致命藥物,在毫無知覺中,讓生命慢慢停止,或槍決等方法,然而那些被凌虐致死的受害者可以選擇死去的方法嗎?
P.S. 文中有一段話耐人尋味再三,「從內心去了解一個坎坷的人,你至少有一陣子會一樣坎坷。」「有些人犯下的罪行是那麼禽獸不如,你不能去了解他們,如果你想要了解他們,他們的面容和印象會破壞你所有的愉悅。」

大致意思是,當你試圖去幫助 一個失落憂鬱的人,那麼你的情緒將被影響一段時間,或常或短,端看個人造化。這或許是作者每當面對一位死刑犯伏法後,會趕回去抱抱老婆和兒子,感受一下溫熱的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