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If Not Us, Who 捨愛其誰

「我們的愛情自有規則」、「三角何必連成一直線」


 
劇照來源:開眼電影 (佳)

改編自精彩真人實事的電影《捨愛其誰》(If Not Us, Who),電影描述德國名女人古德倫安司林(Gudrun Ensslin)「赤軍旅」裡的知名女將與納粹詩人之子柏瓦偉斯伯(Bernward Vesper)狂烈的感情生活,在六零年代的戰後氛圍壓抑,可清楚看到當時德國反納粹主義、反美國主義、反越戰,兩位主角為愛付出一切的瘋狂行徑,那種不顧一切的態度不只在思想上體現,更在行為上顯露無遺。

古德倫說:「你何不帶她回來?」
一句聽來灑脫,卻又如此撕裂心肺的無奈。有誰可以如此若無其事的請自己的伴侶將他(她)花心對象帶回家,古德倫讓柏瓦將他劈腿對象帶回來,在深夜裡清楚聽到隔壁房傳來陣陣交歡呻吟,又於次日靜靜走進房間,為他倆因昨夜激烈歡瑜的疲憊身軀關上窗簾,讓他們得以在靜默和不被陽光打擾的空間休息,同時古德倫收拾簡單行李默默離開。她以為可以為他犧牲所有,但愛情是怎樣都不容許被分割。反之,柏瓦一次又一次背叛古德倫全心付出,對愛看似瀟灑,卻比任何人都敏感脆弱。古德倫一身反骨靈魂,勇於挑戰當時不安社會,背負著恐怖份子之名也在所不惜,彷彿一切身外之物都不如實踐心中公平正義來的重要,所以當她遇見和她有相同理念的安德烈(赤軍旅首腦)時,她人生中第二次義無反顧地去愛,進而投身左翼反對運動。這次她決定拋家棄子,雖然那不是一個真正能讓她安心、安定的家,但要徹底離開自己的小孩,在決定前與決定後都注定一輩子的遺憾與不捨。

柏瓦:「若用冷靜清晰的思維,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一場鬧劇。」
一輩子縱身於納粹與反納粹的矛盾情節裡,唯一能短暫獲得情緒上的舒緩,是無數次的不忠背叛,然後試圖從性解放裡,腦袋可以稍稍獲得歇息,不需受理性和感性交相拉扯。

在沒遇見柏瓦之前的古德倫,只是最單純的學生,反骨、聰明、主見卻又美的有菱有角,遇見才華洋溢的柏瓦之後,她勇敢追愛,完整投入。小時候的柏瓦似乎一直活在納粹詩人父親的陰影之下,始終壓抑自己的感覺、情緒。遇見古德倫,他的生活開始有了溫暖溫度,原以為一對才子佳人會在彼此相愛的扶持下,紀錄一段美麗故事。然而,柏瓦的矛盾心理,一次次催毀原本的快樂,也為這段戀情添加一場又一場不可收拾的意外插曲。

人的心理一旦有跨不出的陰影,是不是會出現一些可能無法阻止的狂妄行為,造成一輩子的缺憾,似乎也註定一輩子無法平靜的生活,因為那個陰影將不斷干擾自己原本想要的模式。

不知道為甚麼柏瓦就是不肯和古德倫好好的生活,難道他的花心是一種生理與精神缺陷的加總,那古德倫最後被柏瓦傷的體無完膚之後,她果斷的一走了之,走的堅決,也消失的徹底,彷彿被柏瓦傷害的過去,就要被甩得一乾二淨,他們各自背負如此相左的成長背景,一起面對生活考驗與現實環境的衝擊,勇敢面對各自的宿命,卻穿不過心理那道環伺的陰影。

得獎紀錄:本片在今年柏林影展上奪下「最佳德國藝術電影」與「創新精神獎」雙料大獎,同時更榮獲「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銅獎,是德國今年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片名《If Not Us, Who》即摘自(引用《聖經》聖經注釋家學者希勒爾(Hillel)的名言「If not us, who? If not now, when?」,若非我等,更待何人?若非此刻,更待何時?),其中美國已故總統雷根更在告別演說中提起,If Not Now, Wh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