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的寫作方式,而我的生活充滿引言」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 ,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十五歲即三級跳進入芝加哥大學,二十四歲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其寫作範疇之廣泛,包括小說、歷史、評論家、攝影、戲劇、藝術等,她在美國已豎立起不可動搖的文壇重要支柱,即使寫作範圍之廣,部部著作皆廣為傳頌。
這本由她唯一的兒子大衛‧里夫所撰寫的回憶錄中,一路陪伴母親抗癌經歷,讓他重新認識這位站在文壇頂端的母親,逐一窺知桑塔格在最後的生命盡頭仍舊發揮她異於常人的「樂觀」特質,如何在經歷兩次的癌症之後,在第三個癌症又敲敲進駐全身的血液裡頭,她,一本初衷相信一切將會如同前兩次一樣,化險為夷。當然,這次希望之神沒在她的期望裡停留太久,短暫的給予一絲光線,但很快的化明為暗,就像快要耗盡的電池,從明亮的光源,漸漸轉為昏暗的線條,然後熄滅。
從這本回憶錄裡,看到即使再堅毅的個性,再多的生命經歷,以及更豁達的人生觀,面對死亡的逼近,你只是無路可退,原來自己就是這麼沒了,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活著的線索,將只是一抹記憶,隨時有可能被淡忘或遺忘,但對某些人來說,逝去是ㄧ種無法輕易擦掉的過去。
我想,間接接觸死亡比直接面對它更令人窒息!
直接面對死亡只是呼吸逐漸趨緩... 然後每一次的換氣時間加長,長到你以為斷了氣,結果又深深的吐一口氣,接著以為只是再用力的吸一口氣的同時,其實心跳已經慢慢歸於一條直線了..... 但是間接接觸死亡有時卻讓人在往後的日子裡,活在空虛悲痛的輪迴裡,因為一大部分的自己恐怕已跟隨和自己關係非淺的逝者一起埋葬了,聽起來傷感,但對於走不出死亡巨輪輾過的人,有可能就一直活在走不出的悲痛裡,行屍走肉應該可以多少形容這樣的生活吧!
直接面對死亡只是呼吸逐漸趨緩... 然後每一次的換氣時間加長,長到你以為斷了氣,結果又深深的吐一口氣,接著以為只是再用力的吸一口氣的同時,其實心跳已經慢慢歸於一條直線了..... 但是間接接觸死亡有時卻讓人在往後的日子裡,活在空虛悲痛的輪迴裡,因為一大部分的自己恐怕已跟隨和自己關係非淺的逝者一起埋葬了,聽起來傷感,但對於走不出死亡巨輪輾過的人,有可能就一直活在走不出的悲痛裡,行屍走肉應該可以多少形容這樣的生活吧!
新生命到來所流下的眼淚叫作「喜悅」,生命的離去時掉下的眼淚叫作「絕望」。
我們都是無比歡喜的迎接新生命的降臨,過程中充滿喜樂與正面能量,對於死亡,即使讀再多的書,看更多電影裡發生的故事,當它迎面而來之際,還是會慌,還是會想逃,更不想去面對與接受,我們都太容易沉醉在獲得的表象裡,卻又不想了解失去的深層意涵。失去終將失去了,就是回不來了,但生活該如何繼續.....
每個人都曾在很近的距離裡,和死亡間接面對面,那時你以為可以擊退它,隨著一天一天過去,當你發現自己層層失守的時候,死亡已悄然在你的面前,它在等待,等待你將手中「那一丁點的希望」從拳頭裡的縫隙輕輕滑落,然後死亡便凌駕生命揚長而去.... 從我們被帶來這裡開始,這過程就不曾改變過,然而我們又為什麼如此放不下,每一個離去的人都或深或淺的代表著我們為何在這裡的意義,他們是我們連接這世界的證據,隨著他們慢慢離去,你會發現,最後留下的人,到底為甚麼而存在,生命的意義已被破壞的徹底,但還是要留下來,因為會有新的聯繫線索,等著和你未知的生命經歷重新連結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